——西安理工大學“垃圾分類”暑期調研團社會實踐
7月15日下午3點,我們來到了位于西安東郊白鹿原的江村溝垃圾填埋場。該填埋場于1994 年6月開始運行,是目前國內庫容量最大的垃圾填埋場,也是目前國內日處理量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平均每天會接納西安10000噸左右的生活垃圾。
距離垃圾填埋場正門口幾百米處,我們就看到幾十輛垃圾運輸車在填埋場外排著隊進入,盡管垃圾車都是密閉的,沿路的氣味依舊十分刺鼻。
遠處,距離垃圾填埋場1公里左右有大片的村莊和居民樓。通過對附近居民進行詢問,我們了解到他們在過去二十余年里時不時就會聞到垃圾的氣味,苦不堪言。
進入江村溝垃圾填埋場,入眼是一大片黑色的塑料薄膜,那些是已經填埋完畢的垃圾,F在看來是一個寬闊的平面,其實原本是一個天然的大深坑,從1994年至今垃圾填埋深度已達到140米。遠處有一塊暴露作業面,垃圾車有序地傾倒垃圾,垃圾場的刺鼻氣味主要來源于此。工作人員說,他們一直在努力減少填埋氣體的傳播,垃圾場各個角落里固定式風炮一刻不停地工作著,它們主要起到防塵除臭地作用。
該垃圾填埋場最初建立時計劃使用50年,然而長時間的超負荷作業使得江村溝垃圾填埋場在今年10月底就將無空間可填,隨即封場。遠超預期的西安生活垃圾量意味著西安垃圾圍城現象已十分嚴重,垃圾分類勢在必行。
如果垃圾分類能在西安落實,填埋的垃圾量將大大減少,且由于填埋垃圾種類有限,垃圾散發出的刺鼻氣味將較目前有很大的改善。垃圾干濕分離,滲濾液的處理也會變得簡單很多。
參觀完江村溝垃圾填埋場,我們深刻意識到垃圾分類對于西安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垃圾填埋屬于垃圾處理的最末環節,要改善垃圾圍城現象、解決垃圾場附近居民的困擾,垃圾分類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