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財富,猶如清泉潤澤后代,猶如薪火代代相傳。永樂鎮永樂村有一位87歲老人,作為6個“孩子”的母親,她用64年歲月詮釋了“親情”家風,她就是——鄒三抖。鄒三抖最關心、最疼愛的是侄子張民和,陪伴侄子從蹣跚學步到雙鬢斑白。
自侄子張民和3歲喪母后,原本就養育著5個孩子的鄒三抖又多了一個孩子。記者在問起老人那段養育6個孩子缺衣少食的過去時,老人沒有講太多辛苦,只是笑笑。
5月21日,記者跟著張民和的腳步來到鄒三抖的家里,一進家門,鄒三抖就緊緊地攥住了“兒子”張民和的手,問長問短。

如今的張民和不僅是“四娘”的兒子,也已當了爺爺。“四娘”不僅將他撫養成人、幫他娶妻成家,也將他培養成一名電力系統的優秀干部。張民和在市電力局工作一生,兢兢業業、獲獎無數,雖然如今身患帕金森綜合征,但提起“四娘”,他卻能對答如流。
張民和:“我三歲的時候離了母親,四娘(鄒三抖)從就一直照顧我到參加工作,沒有我四娘的話,就沒有我現在的一切。”
問起優良家風的秘訣,老人的兒女們告訴記者,母親從小就教他們學成報國、誠信待人、公正誠實、廉潔清貧,吃苦敢擔當。鄒三抖的五個孩子都已各自成家,并且教育各自的子女要一直傳承“傳家寶”一樣的家風。

女兒張秀蓮:“小時候,我媽把饃多分給我哥,分給我少的就少了,我就有些不服氣就找我媽理論,我媽說,‘你哥沒他媽了,讓你哥多吃點’。”
兒子張民賢:“母親把我們弟兄五個養大,當時我二爸臥床不起十多年有病,然后把他侄子養大上學、參加工作,我母親這種偉大的精神一直鼓勵著我弟兄們,所以我們也教育自己的子女把這種作風傳承下去,我母親是很偉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