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姜河, 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誕生地,也是姜炎文化的發祥地。河流中游建有自來水廠,也被稱為寶雞人民的“母親河”。
說起清姜河,又名姜水,是中華始祖炎帝的誕生地和生活地,位于寶雞市渭濱區。清姜河源頭在秦嶺之巔,被秦嶺一分為二,流向南麓喚嘉陵江,流向北麓為清姜河。傳說中上古時代的炎帝神農氏氏族先民即生長繁衍于此地。清姜河數千年奔騰不息,孕育著炎帝神農氏作耒耜教民耕種稼穡,口嘗百草,創制藥醫,奉獻先民讓世世代代后裔們崇敬歌頌,久久向往。

秦嶺山脈樹木生長茂密,植物種類繁多,云霧繚繞的山頭猶如仙境一般,使人在此流連忘返。從寶雞市渭濱區至嘉陵江源頭共有十八道彎,在經過每一道彎道時可以看到關于炎帝的雕像,這些雕像講述了炎帝在姜河流域教世人耕作、嘗百草等故事。

清姜河左岸的著名古戰場大散關,是西周開國元勛散宜生的封地“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大散關”從廣義上講,是從賀蘭山至長江作為中國古代西路防線,由于歷史關址遺址的不同,遺址的直線距離遠遠長于長城。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陜噤喉”、歷代乃兵家必爭之地。古大散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所以亦堪稱真正的“天下第一關”。

這里是深山中的河谷地帶,為川、陜交通之孔道,扼秦嶺咽喉,形勢險要,是歷代兵家所爭之地。水經注所肯定的散關在清姜河成東北流向的地段!段妓ⅰ份d:“渭水又與桿水合,水出周道谷,北經武都道縣故城西,王莽更名曰善治也?h有怒特祠,……。其又東北歷大散關而入渭水也”。桿水即散谷水,亦即今之清姜河。此水上游在觀音堂一段為東西流向。下游益門鎮以下為南北流向。只有中游(觀音堂至益門鎮)是東北流向。水經注記桿水,“東北歷大散關而入渭水”。知此時的散關在散谷水的中游,較漢散關向西南有所遷移。

散關設于西漢,廢棄于明末。先后有四個地點:漢關在益門鎮附近。南北朝時移于清姜河成東北流向的方位。唐關又南移至觀音堂西二里處。南宋時金人另設二里散關與唐關相對峙。此二里散關后來成為元、明時代的散關。亦即現今的散關遺址。歷史上的這四個散關,其地點雖有不同,但都在清姜河畔的南北交通孔道中,其防守作用則是相同的。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清姜河對于這一片土地的饋贈。

兩岸的高樓和柳樹相映輝,再加上河堤的鮮花綠草,清姜河就猶如一副美麗的山水畫。如今的清姜河,那脈清清的河水和沿江兩岸的風光更勝往昔。站在岸邊由南向北眺望,晶瑩碧綠的河水緩緩而來,悠悠而去,蜿蜒曲折,如同一條玉帶把市中心區環繞成一個半島,形成了獨特的“水繞城,城依水”的美麗風景。

現在的清姜河環境宜人、景色優美,每天晚上,很多附近的居民都會來這里散步、游玩。最美的家鄉河——清姜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是寶雞的文化源頭也是注視我們的守護者,保護她愛護她。作為后代子孫要講好家鄉故事,傳播家鄉聲音,我們在道路上不斷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