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赴高陵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模式及推進策略研究調研隊前往陜西省西安市高陵區張家村計劃進行為期10天的實地走訪調研。此次三下鄉調研之旅聚焦于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模式及推進策略研究,深入當地群眾,展開問卷調查,助力此次調研活動。8月10日,由于疫情形勢加緊,全國警戒,調研隊積極響應疫情防控,決定提前結束實地調研。與此同時,調研隊員向村干部取得了20戶“共享村落”參與者的聯系方式,計劃以線上的形式繼續開展調研。

合理分工 準備充分
在進行正式調研之前,隊長帶領隊員們多次進行線上會議,從路線研究、隊內分工、問卷設計等方面展開討論,致力于結合隊員們個人專長,將團隊優勢發揮到極致,提高調研活動效率,為正式調研活動順利進行做充分地準備。起跑就是沖刺,試調研與問卷分析就是此次調查活動的助跑準備。在試調研后,調研隊對問卷中各種問題的合理性和可實施性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發現問卷中的重點不夠明確,問題之間存在一些相悖、重復、雜糅的錯誤,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不夠嚴密。隨后,隊伍結合本村實際適當性的增加了一些有關“共享村落”“源田夢工場”的問題,使調查問卷堅持方便當地群眾、依靠當地群眾的觀念。調研隊對于問卷問題研究、問卷調查詢問方式以及問題語句轉化都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和探索。

深入村落 探訪村民
調研隊伍以實地調研為主線,線上調研為輔助,充分利用調查問卷與村民們進行溝通交流、訪談問卷與村干部進行交談,獲取有效信息,以便深入了解張家村研究閑置農房盤活利用及推進策略。
在深入張家村的過程中,調研人員從不同角度觀察到了當地勞動者的埋頭實干、踏實篤行,當地群眾辛勤勞作、熱愛生活的圖卷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展現出來。調研隊伍深刻的認識到了當地群眾的幸福生活是靠一點一滴創造得來,當地農村欣欣向榮、愈加富裕之態更是靠當地群眾的智慧與汗水得來的。
此次實地調研中,從稚氣未消的小朋友到享受天倫之樂的老人都對調研團隊展示出了極大的熱情,用最樸素的話語,最簡單的“你喝水嗎?”、“快坐快坐”、“熱壞了吧,孩子們辛苦了。”傳遞出了對整個調研團隊的支持和關心,于無形中重振了在高溫天氣中整個調研隊伍的自信心和精氣神。同時,他們對于問卷調查的配合大大加快了調研的進展,調研成員與當地群眾相處融洽,問卷調查以聊天形式展開,拉近調研隊伍與當地群眾之間的距離,獲取到了當地群眾最真實的反饋,調研隊伍的真誠換取了被調研者的信任,同時,張家村的村干部和村委會積極配合調研隊伍,大大推進了調研隊伍的的調研進展,從相對專業的角度解答了該村對于閑置農房的盤活利用模式,對調研隊伍起到了極大的幫助,鞏固了此次調研的根基。

結束調研 滿載而歸
為期6天地張家村調研之行,令隊員們印象深刻的實屬當地村民對于生活昂揚的態度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調研成員李卓感嘆道:“在與他們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我能夠感受到當地群眾對待生活都十分的積極陽光,這應該與村莊較好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在村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精神生活才能得到支撐,精神狀態才會如此積極向上。”
調研隊伍在與群眾和村委會進行溝通的過程中,能夠最直觀的感受到的是村委會與群眾之間所建立的這種牢固的關系,村委會十分尊重群眾,相信群眾的力量,帶領群眾針對農房盤活利用進行改革創新,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做好群眾工作和人民打成一片,因此克服了閑置農房的問題,也正因于此,張家村呈現出了生機勃勃具有創造性的新農村圖卷。
毋庸置疑,三下鄉調研活動為處于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提供了接觸社會實際、了解社會問題的機會和平臺,大學生的責任在于服務社會、奉獻社會,調研過程中要把解決社會問題放在首位,理想主義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要與社會同頻共振,作為西農學子,我更深刻的體會到“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的社會責任。
8月10日,本次“實地調研+線上調研調研”的調研活動正式結束。隊員們將從實踐中獲取到的知識和理論相結合,用自己的所學為農村閑置農房盤活利用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探討,收獲頗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