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學峰介紹自己的藏品。通訊員黃潔攝
在渤海新區中捷產業園區,有一個消防展室,從漢代東井滅火井欄陶器、清代水龍車到近現代干粉滅火靈,從方寸之間的郵票到龐然大物“老式消防車”,從記錄著“守望相助”故事的老舊報紙到徽章、臂章、頭盔、報警器、報警臺……1000多件展品述說著消防發展史。
展室的主人張學峰并非職業收藏人,他經營著一家消防技術服務公司。張學峰“觸電”消防藏品,始于一桿清末老水槍。這支銅制老水槍長1.5米,放到水缸里,通過抽拉,竟然還能噴出20多米遠。上面刻有精美的銘文,標注著水槍的品牌、生產廠家、店鋪地址,做工精美。這支老水槍讓張學峰愛不釋手,使他一發而不可收,與歷史上的消防器具結了緣。
消防藏品在市場上很“冷門”,張學峰只收不賣。他是想把這些容易逝去的老物件保存下來,串聯起一段段消防歷史,展示前人的聰明才智、發明創造。正是因為這個想法的驅使,他在5000多個日子里,不停地奔波。從花花綠綠的消防主題火花(火柴盒皮),到《內政年鑒》記載的國內消防隊建制,隨著一件件藏品的到來,他發現“消防”這個詞匯不是想象中的“滅火”那么簡單,人類的消防史在眼前變得真實生動。
10多年來,張學峰埋首成千上萬的藏品間,記錄、查閱、整理、研究;他拜訪學術專家、走訪國內消防器材收藏家,搜集資料,不斷積淀……
2萬余件藏品是張學峰的“心頭肉”。每件藏品都有不平凡的歷史故事,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他特別喜愛的一件藏品是“慎火停水”石碑。“慎火停水”是我國最早的防火宣傳標語。“慎火”,就是謹慎用火。“停水”,就是儲水、積水。“慎火停水”是在謹慎用火的同時,用缸、池等儲水,以備發生火災時用來滅火。“這是唯物、辯證、科學的火災消防觀,在中國消防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產生了深遠影響。”站在石碑前,張學峰不由地感嘆其中的精妙。
張學峰不想獨自欣賞眾多藏品,而是想把自己的消防展室辦成一個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讓觀眾在了解消防發展史的同時,感受到消防的重要性,感受生命的珍貴。目前,開辦博物館的申請正在審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