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李連源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40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文化構建、城市風貌、基礎設施、居民居住(住宅)等都不可同日而語。197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僅3.6平方米,缺房戶達869萬,占城市總戶數的近一半。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016年達36.6平方米,6000多萬棚戶區居民“出棚進樓”。據相關資料數據顯示,40年間,陜西人均住房面積從5.3㎡增至38.7㎡,蝸居變舒居,幸福感隨人均住房面積逐步上升。
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親歷者、受益者,從我家住房變遷足以見證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操場巷一角 繪圖/王建紅
1978年,我十四歲正讀初一。我家居住的房子一間是上世紀60年代砌筑的單磚大瓦房,有13平米;另一間是1971年翻建的二層土坯房,有15平米。大瓦房呈不規則狀,主要是地勢原因,原先房下有井,后來被填埋,為了防止坍塌專門在這面墻下圈了一個半圓形;房子雖然不漏雨但常年潮濕,屋里常常有一種發霉的味道,一到晴天就要打開門窗通風晾曬;為了方便后院人過往,把左側的一個直角改成斜角,這樣就顯得很特別。土坯房的前身是茅草庵,是用蘆葦、席子抹上泥巴的草房。1967年一場大雪壓斷了大梁,父親臨時用木椽支撐著,在申請了修繕許可證后一直等待修繕時機。
修繕證是1967年發的,從1967到1971年,4年里經過四次延期,一直到1971年夏才開工。政府只象征性的批復了100頁瓦、400塊磚,以及幾十根懔條,在要顧及吃飯的前提下,還要籌措劃撥物資(建材)的不足,難度非常之大!不夠用的磚是父親利用工余在建筑工地一車車拉的,積攢夠了拓成泥坯曬干權當磚用,不管怎樣總算把房子蓋起來了。

▲曾經的租賃證、修繕許可證
1987年,父母均已過世。作為走在前邊的人,我有幸分享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做點小生意逐漸有了積蓄,并棲身眾人羨慕的“萬元戶”行列。按照父母教誨,買房置地蓋房子。于是又買下毗鄰一間房,三間房一起翻建。
這時侯國家加強了產權管理,鼓勵居民通過翻建平房改善居住條件;通過產權登記加強產籍管理。經過一系列繁雜工作,三間房一同報請區建設局并通過審批。此時,建材在市場上可隨意買到。我蓋房子經過專業人員指點,嚴格按照建筑工藝要求,采用現澆屋面,用了6萬余塊磚、10余噸水泥、1.5噸鋼材,共花費15000元。經過60余天緊鑼密鼓的施工,一座建筑面積百余平方米的磚混二層小樓拔地而起。分布為:底層一明兩暗三間,二層兩間,靠南一間未建,辟為女兒墻合圍的陽臺,并可通過豎梯抵達三層平臺俯瞰小巷全貌。整個建筑呈現了大窗、大門、走廊、樓梯、陽臺齊全的新式格局,鄰居們戲稱“小巷人民大會堂”。

如果按照西安市當時的城鎮人均居住面積人均6平方米的標準計算的話,我家已提前步入住房小康。但小巷中大多數人依舊蝸居在父輩們留下的舊房中,低洼的地勢無法改變。這種下雨成災、遇水成澇的地區,不僅給廣大居民生活帶來很大不便,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1994年,作為市府當年為百姓做的十件好事之一的新中巷低洼棚戶區拆遷改造工程啟動。使我們徹底擺脫了“一間屋子半間炕,三代人擠一間房”、“雨天滿地水,屋里能養魚,院里能養鴨”的局面。
1997年,按照安置協議我家終于分到了三套安置房。走進了新時期新社區的品質生活,精神文明、物質文明都得到很大提升。
近年,為了居住舒適,提升品質生活,我賣掉安置房購置了一套120多平米的商品房,在交通便利、環境優雅、設施齊全的大社區有了比先前更好的房子,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

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們從“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優其屋”的變化,深刻地體現了時代的進步帶給人居的巨大變遷,并由衷地感受到只有社會進步、國家富強,人們才能安居樂業。
團長說:從我家住房看社會變遷,只有社會發展我們才能住上好房。 |